農曆七月鬼門開! 但台灣的鬼門到底在哪裡?
台灣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傳統習俗於農曆六月最後一天的晚上11點,正好就是農曆七月初一的子時,因此這個時候便會有所謂的鬼門開,陰間的鬼眾就會來到人間,接受人間這一個月的普渡祭祀直至農曆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而台灣最具知名的「開鬼門」活動,便是在237年歷史的新竹都城隍廟及166年歷史的基隆老大公廟的「開龕門」。
威靈公新竹(竹塹)都城隍廟
城隍爺依古時當地行政編制是否為京師治、省府治、州治、縣廳治之別,而有福明靈主、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之封號,而新竹都城隍廟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84),淡水廳同知曾日瑛於竹塹倡建城隍廟,並列入官祀而為「顯佑伯,新竹縣城隍」。光緒元年(1875年),北臺設一府三縣,竹塹改為新竹縣,由當時議設於艋舺的臺北府尚未建成,暫以淡水廳署為臺北府署所在地,以陰陽相互匹配觀念,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淡、新分治,知府陳星聚始開府臺北。原稱「顯祐伯」的縣城隍,此時也配合改制升格為府城隍「綏靖侯」。光緒十三年五六月新竹大旱,知縣方祖蔭祈雨,祈於城隍神、龍神及觀音菩薩卜雨期,皆奇驗,詳請巡撫劉銘傳奏請御書頒給。光緒十四年在新竹城隍廟舉行全台官民參加的護國法會。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月紳董林汝梅等以「膏雨愆期,驕陽亢烈」,祈求脫離苦厄而主持城隍廟建醮。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全島官民於此舉辦護國佑民祈福法會,並經奏准晉為省格的「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光緒帝亦以新竹城隍顯靈禦匪有功,於同年頒賜「金門保障」匾額一方。而成為臺灣唯一的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開福門(開鬼門)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開鬼門最知名的就是新竹都城隍廟的「開福門」,也稱為開虎門,於農曆六月最後一天的晚上11點,剛好是農曆七月初一子時正式開始開虎門, 而平日三川殿的虎門是從不開啟,意謂著將鬼魂關於廟內地府,因此,一年當中只有農曆七月此門會開啟一個月,讓鬼魂能返回人間享受人間的祭祀。而開門這個重責大任是由二爺來擔任,大爺則在後方鎮壓全場。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初一 脫枷消業植福法會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威靈公都城隍公爺屬陰陽司公,循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前,接受善信陰陽二界解冤投訴之報名,
再由資深道長主持夯枷謝罪、消災解厄求賜平安之法會,引領眾善男信女,于威靈公都城隍公爺案前,恭讀脫枷消業疏文。而脫枷是信眾為消災解厄的「解罪」儀式,猶如地官赦罪儀式,若信徒感到身體不安、運勢不順,或是深感罪過,便可藉由脫枷消業儀式,而脫枷消業的人需隨陰陽司公遶行街道,背著紙枷走在陰陽司公前面,像古時候犯人被押解遊街示眾的作法,讓上天知道我們對自己的罪孽已悔悟,祈求消業,最後步行到達北壇水田福地驛館後,恭請陰陽司公安座,再由道士按名將疏文稟報,並將疏文連同紙枷拿去火化,完成脫枷消業儀式。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十三 大二少爺查夜暗訪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由大二少爺輪流領城隍旨令,訪查中元遶境賑孤之主要幹道,先行訪視路關安排的路線,並掃淨沿途所經之處。 下午六點,鐘鼓齊鳴,由道長向城隍爺秉告後,將奉旨賑孤之「諭命」由總幹事鄭耕亞交予當年輪值訪查的城隍公子,城隍公子再依諭命「查夜」。 領令後,六將會請出大、二爺出廟參禮後,城隍公子神轎起駕,向城隍參禮後旋即出發。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十五 城隍奉旨遶境賑孤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城隍奉光緒帝旨意遶境賑孤,巡視地方保衛安寧,還有讓各地的孤魂野鬼藉著城隍爺出巡時向其申訴冤情,清廷當時除了下旨讓城隍出巡還要求新竹城隍廟舉行消災法會地點,而城隍出巡的傳統也延續至今。而在城隍遶境的中途並定會進行一項鄭厝貢燕的儀式,也就是前往北門街鄭氏家廟舉行貢燕,鄭氏祖先鄭用錫為清朝開台第一位進士,稱「開台黃甲」且後代鄭肇基在日治大正年間重修城隍廟時出錢出力,有功於城隍廟,因此每年中元繞境,都城隍入廟前都會在鄭氏家廟暫留,接受鄭氏族人的貢燕儀式。儀式則是由鄭氏族人代表先向都城隍上香,再以毛巾擦臉、供奉燕窩,完成整個儀式。據說,城隍爺洗過臉的水有特殊神力能保佑平安,因此不少信眾會爭相索取。
-------------------------------------------------------------------------------------------------------------
超過160多年的基隆中元節及老大公廟的「開龕門」儀式。
(圖/文化部)
基隆中元祭目前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清代以迄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典共有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合稱為「四大柱」共同辦理。
在道教祭祀儀式裡,舉辦醮儀,除在廟內設立道壇,稱為「內壇」外,在祭典區域內,還另外設立四個外壇,一般是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福德壇,分別由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出資捐獻。當時除由「十一字姓」輪值主普外,主會、主壇、主醮則由地方行號分區承擔。主會、主壇、主醮等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已停辦,如今僅剩主普。然而全部祭典,最初由基隆港碼頭「元發號」苦勞間(碼頭工會)承接,後改由慶安宮辦理。目前除輪值主普字姓宗親會、慶安宮之外,整個鷄籠中元祭係受中央與基隆市政府輔導、補助。
而以往基隆,整個農曆七月,每一天都有普渡日,除了本來在農曆七月廿六的公普日,還有廟普、街普、工普、漁普、商普等。即使基隆地方法院也難以免俗舉行普渡,因該處為在田寮河尾端,就是當時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屠殺,把民眾擲入河水的地點。後基隆市政府為了節約,把原來公普日提前統一於七月十五日舉行。
而放水燈為基隆等港口發展出來特殊的儀式。臨近海邊經常會有因戲水溺斃或船員遭遇海難的不幸情形,為了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水燈照亮水路,接引海上冤魂供奉超渡好兄弟們,也藉此能上岸來享用祭品。七月十四日午後為水燈遊行,一方面代表大士爺遶境,綏靖地方。一方面向基隆四大廟(田都元帥府、慶安宮、奠濟宮、基隆城隍廟)祈求平安。一方面也是則透過陣頭、排場展示,展現各宗族於地方上的發展。
(圖/維基百科)
老大公廟及三姓公廟的「開龕門」儀式
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的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因此於1855年(咸豐五年),正式開始輪流祭祀,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最初基隆中元祭開龕門儀式是於基隆三姓公廟,而基隆三姓公由來相傳是清治時期有三位捕頭,行經獅球嶺時遇到土匪被殺,只留三顆人頭,居民於是建墓、建廟祭拜,稱為「人頭公」,去祭拜獅球嶺平安宮的香客也會順道至此祭拜,後因名稱不雅改喚「三姓公」。中法戰爭、漳泉械鬥等一些無主骨骸也供奉於此,甚至一匹馬也有。
在這邊我們要來了解什麼是龕?龕是供奉佛像、神像、神位或祖先靈位等信仰對象或聖物的小閣子。早年基隆三姓公廟開龕門儀式,獅球五個里里長及地方人士都會參與,開普渡公燈後整燈火通明,還會放煙火,因獅球嶺居高臨下,燈火可照亮基隆市的夜空。而後正逢中山高速公路開闢,公路直逼此廟面前,導致廟埕太小,開龕門儀式改往老大公廟。1997年7月28日,陳胡桃宗親會舉行中元祭會會議,由主普總召陳淵泉宣布,將恢復以往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於三姓公廟開龕門的舊制。之後,地方首長與宗親會依慣例於農曆六月卅日晚上十一點(農曆七月初一開端)到三姓公廟開龕門,十一點半再到老大公廟開龕門。2016年,老大公廟發函告知各宗親會,若參加別的宮廟開龕,便喪失老大公廟開關龕門資格,該年輪值主普的鄭姓宗親會遂決定主要幹部就不再去三姓公廟祭拜。爾後,市長、輪值主普宗親會理事長等地方仕紳依然農曆七月初一至三姓公廟開龕門,同夜趕到老大公廟參與點燈儀式。至農曆七月初一下午,老大公廟開龕門。農曆八月一日關龕門時,老大公廟才會關燈,把燈籠銷毀
----------------------------------------------
立即加入line@掌握好文不間斷,也請多加利用line@做意見反應及提供想閱讀的主題呦!
延伸閱讀:
鬼月真相大解析,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鬼月的存在?
藏經閣-好文特區(寵愛自己/品味藝術/學習樂趣/關懷公益)
寵愛自己
運動、健康、養身、娛樂 生活、旅遊、美食、時尚、樂齡
品味藝術
藝術、文化、音樂、舞蹈、戲劇 繪畫、雕塑、工藝、攝影、文創設計 建築、玉器、書法
學習樂趣
產業、經濟、股市、房市、教育 數位、閱讀
關懷公益
環境、生態、環保、慈善、社區 樂齡、福利、治安
台灣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傳統習俗於農曆六月最後一天的晚上11點,正好就是農曆七月初一的子時,因此這個時候便會有所謂的鬼門開,陰間的鬼眾就會來到人間,接受人間這一個月的普渡祭祀直至農曆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而台灣最具知名的「開鬼門」活動,便是在237年歷史的新竹都城隍廟及166年歷史的基隆老大公廟的「開龕門」。
威靈公新竹(竹塹)都城隍廟
城隍爺依古時當地行政編制是否為京師治、省府治、州治、縣廳治之別,而有福明靈主、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之封號,而新竹都城隍廟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84),淡水廳同知曾日瑛於竹塹倡建城隍廟,並列入官祀而為「顯佑伯,新竹縣城隍」。光緒元年(1875年),北臺設一府三縣,竹塹改為新竹縣,由當時議設於艋舺的臺北府尚未建成,暫以淡水廳署為臺北府署所在地,以陰陽相互匹配觀念,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淡、新分治,知府陳星聚始開府臺北。原稱「顯祐伯」的縣城隍,此時也配合改制升格為府城隍「綏靖侯」。光緒十三年五六月新竹大旱,知縣方祖蔭祈雨,祈於城隍神、龍神及觀音菩薩卜雨期,皆奇驗,詳請巡撫劉銘傳奏請御書頒給。光緒十四年在新竹城隍廟舉行全台官民參加的護國法會。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月紳董林汝梅等以「膏雨愆期,驕陽亢烈」,祈求脫離苦厄而主持城隍廟建醮。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全島官民於此舉辦護國佑民祈福法會,並經奏准晉為省格的「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光緒帝亦以新竹城隍顯靈禦匪有功,於同年頒賜「金門保障」匾額一方。而成為臺灣唯一的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開福門(開鬼門)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開鬼門最知名的就是新竹都城隍廟的「開福門」,也稱為開虎門,於農曆六月最後一天的晚上11點,剛好是農曆七月初一子時正式開始開虎門, 而平日三川殿的虎門是從不開啟,意謂著將鬼魂關於廟內地府,因此,一年當中只有農曆七月此門會開啟一個月,讓鬼魂能返回人間享受人間的祭祀。而開門這個重責大任是由二爺來擔任,大爺則在後方鎮壓全場。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初一 脫枷消業植福法會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威靈公都城隍公爺屬陰陽司公,循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前,接受善信陰陽二界解冤投訴之報名,
再由資深道長主持夯枷謝罪、消災解厄求賜平安之法會,引領眾善男信女,于威靈公都城隍公爺案前,恭讀脫枷消業疏文。而脫枷是信眾為消災解厄的「解罪」儀式,猶如地官赦罪儀式,若信徒感到身體不安、運勢不順,或是深感罪過,便可藉由脫枷消業儀式,而脫枷消業的人需隨陰陽司公遶行街道,背著紙枷走在陰陽司公前面,像古時候犯人被押解遊街示眾的作法,讓上天知道我們對自己的罪孽已悔悟,祈求消業,最後步行到達北壇水田福地驛館後,恭請陰陽司公安座,再由道士按名將疏文稟報,並將疏文連同紙枷拿去火化,完成脫枷消業儀式。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十三 大二少爺查夜暗訪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由大二少爺輪流領城隍旨令,訪查中元遶境賑孤之主要幹道,先行訪視路關安排的路線,並掃淨沿途所經之處。 下午六點,鐘鼓齊鳴,由道長向城隍爺秉告後,將奉旨賑孤之「諭命」由總幹事鄭耕亞交予當年輪值訪查的城隍公子,城隍公子再依諭命「查夜」。 領令後,六將會請出大、二爺出廟參禮後,城隍公子神轎起駕,向城隍參禮後旋即出發。
新竹都城隍廟-七月十五 城隍奉旨遶境賑孤
(圖/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城隍奉光緒帝旨意遶境賑孤,巡視地方保衛安寧,還有讓各地的孤魂野鬼藉著城隍爺出巡時向其申訴冤情,清廷當時除了下旨讓城隍出巡還要求新竹城隍廟舉行消災法會地點,而城隍出巡的傳統也延續至今。而在城隍遶境的中途並定會進行一項鄭厝貢燕的儀式,也就是前往北門街鄭氏家廟舉行貢燕,鄭氏祖先鄭用錫為清朝開台第一位進士,稱「開台黃甲」且後代鄭肇基在日治大正年間重修城隍廟時出錢出力,有功於城隍廟,因此每年中元繞境,都城隍入廟前都會在鄭氏家廟暫留,接受鄭氏族人的貢燕儀式。儀式則是由鄭氏族人代表先向都城隍上香,再以毛巾擦臉、供奉燕窩,完成整個儀式。據說,城隍爺洗過臉的水有特殊神力能保佑平安,因此不少信眾會爭相索取。
-------------------------------------------------------------------------------------------------------------
超過160多年的基隆中元節及老大公廟的「開龕門」儀式。
(圖/文化部)
基隆中元祭目前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清代以迄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典共有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合稱為「四大柱」共同辦理。
在道教祭祀儀式裡,舉辦醮儀,除在廟內設立道壇,稱為「內壇」外,在祭典區域內,還另外設立四個外壇,一般是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福德壇,分別由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出資捐獻。當時除由「十一字姓」輪值主普外,主會、主壇、主醮則由地方行號分區承擔。主會、主壇、主醮等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已停辦,如今僅剩主普。然而全部祭典,最初由基隆港碼頭「元發號」苦勞間(碼頭工會)承接,後改由慶安宮辦理。目前除輪值主普字姓宗親會、慶安宮之外,整個鷄籠中元祭係受中央與基隆市政府輔導、補助。
而以往基隆,整個農曆七月,每一天都有普渡日,除了本來在農曆七月廿六的公普日,還有廟普、街普、工普、漁普、商普等。即使基隆地方法院也難以免俗舉行普渡,因該處為在田寮河尾端,就是當時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屠殺,把民眾擲入河水的地點。後基隆市政府為了節約,把原來公普日提前統一於七月十五日舉行。
而放水燈為基隆等港口發展出來特殊的儀式。臨近海邊經常會有因戲水溺斃或船員遭遇海難的不幸情形,為了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水燈照亮水路,接引海上冤魂供奉超渡好兄弟們,也藉此能上岸來享用祭品。七月十四日午後為水燈遊行,一方面代表大士爺遶境,綏靖地方。一方面向基隆四大廟(田都元帥府、慶安宮、奠濟宮、基隆城隍廟)祈求平安。一方面也是則透過陣頭、排場展示,展現各宗族於地方上的發展。
(圖/維基百科)
老大公廟及三姓公廟的「開龕門」儀式
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的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因此於1855年(咸豐五年),正式開始輪流祭祀,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最初基隆中元祭開龕門儀式是於基隆三姓公廟,而基隆三姓公由來相傳是清治時期有三位捕頭,行經獅球嶺時遇到土匪被殺,只留三顆人頭,居民於是建墓、建廟祭拜,稱為「人頭公」,去祭拜獅球嶺平安宮的香客也會順道至此祭拜,後因名稱不雅改喚「三姓公」。中法戰爭、漳泉械鬥等一些無主骨骸也供奉於此,甚至一匹馬也有。
在這邊我們要來了解什麼是龕?龕是供奉佛像、神像、神位或祖先靈位等信仰對象或聖物的小閣子。早年基隆三姓公廟開龕門儀式,獅球五個里里長及地方人士都會參與,開普渡公燈後整燈火通明,還會放煙火,因獅球嶺居高臨下,燈火可照亮基隆市的夜空。而後正逢中山高速公路開闢,公路直逼此廟面前,導致廟埕太小,開龕門儀式改往老大公廟。1997年7月28日,陳胡桃宗親會舉行中元祭會會議,由主普總召陳淵泉宣布,將恢復以往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於三姓公廟開龕門的舊制。之後,地方首長與宗親會依慣例於農曆六月卅日晚上十一點(農曆七月初一開端)到三姓公廟開龕門,十一點半再到老大公廟開龕門。2016年,老大公廟發函告知各宗親會,若參加別的宮廟開龕,便喪失老大公廟開關龕門資格,該年輪值主普的鄭姓宗親會遂決定主要幹部就不再去三姓公廟祭拜。爾後,市長、輪值主普宗親會理事長等地方仕紳依然農曆七月初一至三姓公廟開龕門,同夜趕到老大公廟參與點燈儀式。至農曆七月初一下午,老大公廟開龕門。農曆八月一日關龕門時,老大公廟才會關燈,把燈籠銷毀
----------------------------------------------
立即加入line@掌握好文不間斷,也請多加利用line@做意見反應及提供想閱讀的主題呦!
延伸閱讀:
鬼月真相大解析,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鬼月的存在?
藏經閣-好文特區(寵愛自己/品味藝術/學習樂趣/關懷公益)
寵愛自己
運動、健康、養身、娛樂 生活、旅遊、美食、時尚、樂齡
品味藝術
藝術、文化、音樂、舞蹈、戲劇 繪畫、雕塑、工藝、攝影、文創設計 建築、玉器、書法
學習樂趣
產業、經濟、股市、房市、教育 數位、閱讀
關懷公益
環境、生態、環保、慈善、社區 樂齡、福利、治安
關心您的家人-好文專區
資料出處:
新竹都城隍六將會
http://www.weiling.org.tw/kami6/patrol.html#a2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AB%B9%E9%83%BD%E5%9F%8E%E9%9A%8D%E5%BB%9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9E%E7%B1%A0%E4%B8%AD%E5%85%83%E7%A5%A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5%A4%A7%E5%85%AC%E5%BB%9F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5429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67171&IndexCode=Culture_Object&Keyword=%E5%A8%81%E9%9D%88%E5%85%AC%E6%96%B0%E7%AB%B9%E9%83%BD%E5%9F%8E%E9%9A%8D&SearchMode=Fuzzy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9850819000003&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11&Keyword=%E5%A8%81%E9%9D%88%E5%85%AC%E6%96%B0%E7%AB%B9%E9%83%BD%E5%9F%8E%E9%9A%8D&SearchMode=Fuzzy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071008000004&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51&Keyword=%E5%9F%BA%E9%9A%86%E8%80%81%E5%A4%A7%E5%85%AC%E5%BB%9F%E7%9A%84%E3%80%8C%E9%96%8B%E9%BE%95%E9%96%80%E3%80%8D&SearchMode=Fuzzy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080129000001
文化部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actFestivelAction.do?method=doDetailActFestivel&actId=48